潘建中: 引领“中国鞋都”向“世界鞋都”转型
 
07月26日讯,和多数企业家不同,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会长、巨一集团董事长潘建中的办公室就设在一楼。用他的话讲,这代表了巨一集团“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”的文化,也是个人追求“接地气”的一种需求。

  “接地气”实际上也是温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之一。十多年来,潘建中谨守企业定位,以“智能制造”和“国际化”为两大关键举措,推动巨一集团向国际化鞋企迈进。而今,他又以温州鞋革行业掌门人的身份,再度高擎“国际化”与“智造”大旗,引领“中国鞋都”向“世界鞋都”转型。

 

 

  现在只跟五六个客户合作,全球客商却慕名而来

  ●记者:过去的十余年间,“外贸不好做”几乎成了共识,而巨一却始终保持“温州自营生产出口龙头企业”的称号,而且实现连年增长。能否谈谈巨一的经验?

  潘建中:巨一集团走向健康发展,归结起来主要是我们做好了三件事。

  第一,融入世界。我们是温州最早“走出去”的鞋企之一,早在上世纪90年代,我们就跨出国门,与世界一流企业合作,开阔了眼界,学到了经验,也找准了定位。

  第二,做好人才建设的工作。早年间,包括巨一在内的温州鞋企做外销常常遇到的问题是,我们把设计好的产品带出去后,要么不适应,要么很快就过时了。很多企业因为这样,索性就不设计了,直接买鞋子来仿造。但我们觉得,这样不是企业的长久发展之计,于是就利用走出去的机会,在欧洲有意识地认识设计师,积累人才资源。我们先和海外设计机构合作,由他们提供样品,我们负责量产。我们一步步地把这种合作发展成为同步研发,比如现在我们做欧洲市场,就同欧洲设计师合作进行研发;做美国市场,就同美国设计师合作……鞋子是时尚产业,我们把握了最时尚的信息,给客户提供时尚的产品,也就培育出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在管理人才的引进上,也是如此。从2000年开始,我们便引入台湾的职业经理人,通过引才、育才,我们现在已经储备了充分的人才梯队,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国际化发展打好基础。

  第三,做好智能制造的改造工作。通过引进先进装备,我们从原来的手工制作、机械制造到现在的智能制造,在整个生产环节中,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,降低了生产成本。这也是我们始终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。

  ●记者:在业务模式上,“巨一”实际上是通过“做减法”壮大起来的。这种“减法”不仅仅体现在业务整合上,更体现在客户的精选上。这是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过程吗?

  潘建中:不断找客户,拓展市场做加法,或者精选客户做减法,其实都是企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。我们原先也是做加法过来的,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,就必须去挑选客户,做减法。找到信誉最好、优势最明显的客户,把我们最好的资源与其对接,实现客户与企业的共同发展。按温州人的俗话来讲,你对他重视,他对你也重视,这才是最好的双赢局面。

  2008年之前,我们有50多个客户,那个阶段我们是全球参展,到美国、德国、意大利等国家找客人。而现今,我们只跟五六个客户合作,坐在家中,与国外的设计团队对接,很少出去参展。全球很多客商却都慕名而来,排队寻求与我们合作。从找客户,到挑客户,其实也是我们企业的一个重大转型过程,是建立在企业专业能力提升基础之上的,也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。

  巨一开始着手“走出去”设厂

  ●记者:中美贸易摩擦对你们的外贸业务是否产生影响?

  潘建中:短期内肯定有影响,而且某些影响已经产生。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,巨一并不是一家孤立的温州鞋企,而是一家立足国际,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。与我们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客户,都是世界一流的企业,我们的产业版图,实际上也是全球化的。规避风险是大家共同的诉求。就算这次美国不加关税,客户们也都建议我们到第三国设置生产基地,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资源,以降低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。实际上,我们也开始着手走出去设厂方面的具体规划,我想,这也是巨一走向鞋业跨国公司的必经之路吧。

  ●记者:这么多年来,巨一始终坚持外向型发展。而近年来,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却日益凸显,你们考虑过向内销市场转型吗?

  潘建中:从企业发展来看,我认为,每个企业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。何谓“适合”,就是能够把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发挥到淋漓尽致。在此前提下,内销也好,外销也好,我认为都不冲突。因为企业做好才是最终目的。 比如内销,一般来说就是做品牌,而品牌分产品品牌、企业品牌。从产品品牌看,我们巨一在国内市场出现得很少,所以可能很少人知道巨一;但如果以企业品牌论,我可以很自豪地说,只要是外销做鞋的从业者,他一定会知道巨一品牌,这个其实就是我们企业所选择的道路。从当前来讲,它也是最适合我们的道路。

  ●记者:近年来,鞋服等时尚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模式,比如私人定制、C2M(用户直连制造)等。对于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,你怎么看?

  潘建中:这些我们都有关注。但我认为,这些都不是我们当前要去做的事,虽然按照我们当前的人才储备、竞争力,已经有能力去做一些尝试。

  当今市场上,其实主要是两个大方向。一个是个人个性化定制,一个是批量化生产。巨一是一家拥有5000人规模的工厂,个性化定制对于我们这么大的体量来说肯定不适合。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还是关注批量化生产,满足市场需求,这是一个定位问题。从未来看,消费升级,市场升级,需求多样,我们的市场一定会形成产业多元的格局,个人定制、小批量柔性化生产会成为常见的业态。将来,行业内大而全、小而美的企业应该各就其位,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,这也是温州从“中国鞋都”向“世界鞋都”发展的需求。

  温州鞋革业需要科学有序的产业规划

  ●记者:你认为温州鞋革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哪里?

  潘建中:温州市鞋革协会现有会员企业4900多家,去年行业总产值超千亿元,在温州传统优势产业中占据较大的权重。我们这个行业经过几十年的沉淀,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与影响力。

  温州鞋革的优势在哪里?高度集聚的产业链是我们最大的优势。我们都说世界鞋业看中国,而中国的主要鞋业基地有四个,广东、四川、福建和温州。温州是四大基地中唯一一个以地市为单位的产业集聚区,这就是产业高度集聚最直观的表现,我们的产业圈只有一小时的车程。我们的产业集聚程度,哪怕放在全球范围也是最高的,这也是我们几十年来鞋业蓬勃发展最大的竞争力之一。但温州鞋革产业发展同样面临不少瓶颈。比如用工成本问题,用地不足的问题等。具体来说,当前遇到最突出的问题包括:一,缺少高端制造,品牌附加值不高等,都限制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。二,缺乏高端设计人才以及相应的氛围等。

  ●记者:作为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会长,接下来你会如何推动行业转型发展?

  潘建中:把我们的优势进一步放大,把我们的不足逐一弥补,这是我们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要共同推动的事情。比如针对缺少高端制造的不足,我们要推动先进制造装备基地的建立,引进意大利、德国或中国台湾的一些企业落户温州,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;针对人才问题,我们正在对接欧洲的设计师,希望将他们引入温州建立一个高端的设计基地,同时也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,培育相应的人才,从而带动产业的时尚化发展。此外,更重要的是,我们认为,温州鞋革行业迫切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产业政策、产业规划来引导发展。作为行业协会,我们非常希望能与政府部门共同合作,来制定这个行业的发展规划。

  记者手记

  民企的底气 来自特色化与专业化

  外贸行业“压力山大”,这是很多人的共识,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,国际贸易环境始终严峻。但这样的艰难十年,恰恰是巨一从“找客户”到“挑客户”,在海外市场快速崛起的“关键十年”。

  从压力到助力,巨一实现飞跃的底气来自哪里?潘建中所讲述的每项举措,归根到底其实都立足于一句话:明晰定位,提升企业的专业能力。

  在许多外贸企业满足于“抄款仿制”的时候,巨一不计成本地寻求与当地设计师的合作;在很多同行满足于传统机械流水线时,巨一勇于投入,前瞻性地推进生产车间的智能化改造;在企业效益连年递增的时候,巨一始终没有放松精细化管理,甚至将成本精算到每张纸、每度电……

  从全球找客户,到只与德国DHM、西班牙ZARA等世界巨头进行战略合作,巨一集团成功完成了令人羡慕的“减法”,其实也是大多数企业奠定行业龙头地位所必经的一个过程——以专业能力匹配顶级客户。

  从匹配到融入巨头们的生态圈,今天的巨一,实际上已成为许多全球顶级鞋企流畅运转的重要环节。在直面国际贸易风险时,其不再是孤军奋战,而是融于一个全球化产业舰队抱团抗击风浪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危机反而成为他们实现跨国发展的重要契机。

  逆风飞扬的巨一正在彰显属于自己的“特色”,但她其实并不特殊,实现“两个健康”的背后,有很多因素都是一致的,比如执着于匠心的企业家,在专业领域永不满足的企业。